防走失唐山股票配资,电梯直达安全岛东A
文·刘亚东
近年来,网络上有人把1949-1978年的“前三十年”,说成是为改革开放“打基础”,称之为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。这种观点不仅颠倒了历史因果,更试图用“打基础”的虚饰来掩盖政治运动频发、经济困顿与社会创伤的历史真相,模糊改革开放前后根本性的路线分野。若不正本清源,将扭曲全社会对改革开放真实意义的认知。
深圳城市风光 来源:Pixabay
统计数据本身就是无声却最有力的证词。1952年,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5.2%(世界银行回溯数据),彼时中国尚处战后复苏期;而到1978年,这一比例竟萎缩至1.7%(中国政府网)。这意味着在所谓“打基础”的三十年里,中国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滑落至十名之外。
这一断崖式跌落无可辩驳地说明,前三十年的制度安排非但未能夯实根基,反而导致国家经济地位在全球视野中大幅衰退。当德日等战败国经济迅速腾飞、亚洲四小龙强势崛起之时,中国的持续相对下滑尤为醒目,深刻揭示了所谓“打基础”的虚妄。
数据背后是更深层的体制困境。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真正基石——市场经济、法治环境、产权保护与对外开放——在前三十年的实践中,并未得到应有的发育和生长。
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彻底取缔市场机制,扼杀了经济主体的活力。从农业集体化、公私合营到大跃进、人民公社,一条剥夺农民自主权、消灭私有产权的政策链条清晰可见。僵化的指令性计划导致资源配置严重扭曲,形成了“短缺经济”的恶性循环。
大跃进时期宣传海报 来源:维基百科
1978年改革的首要任务,正是革除这套积弊丛生的体制,而非“继承”其成果。
同样,在对外关系上,前三十年基本处于与世界市场和技术体系的半隔绝乃至对立状态。不仅与西方主要经济体断绝联系,1960年代后更与苏联阵营决裂,技术更新停滞,产业结构失调。对外开放的意义正在于彻底突破了前三十年构筑的樊笼,使中国得以大规模引进资本、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,实现追赶式、跨越式发展。
尤为惨痛的是,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——从反右、大跃进到十年动乱——对社会结构和人力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。
知识分子被污名为“臭老九”,高等教育几近瘫痪。1700万知识青年被迫中断学业上山下乡,造成整整一代人的人力资本大断层。
法治的脆弱萌芽被扼杀,社会信任瓦解,专业管理能力匮乏——当一个社会无法善待和有效使用其知识精英时,所谓“现代化基础”不过是无本之木、空中楼阁。
再看看今天我们东北方的邻邦,朝鲜作为固守前三十年模式不变的“活化石”,为我们提供了触目惊心的镜鉴。这个高度封闭、实行指令经济和高压治理的国家,深陷经济长期停滞、民生凋敝、技术隔绝的泥潭。
朝鲜的窘迫存在,正是此类制度逻辑演进的必然归宿,无情宣告了“打基础论”的破产:如果中国当年未作转变,沿着原有道路走到今天,等待我们的绝不会是水到渠成的繁荣,而只能是与之相似的贫困、失能的深渊。
从中国边境临江市眺望朝鲜中江郡,2024年2月29日
图片来源:AFP via Getty Images
“改革”,顾名思义,就是对过往和改造和革命,在经济领域更是一种颠覆性的鼎新和重构。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,其本质绝非历史惯性的自然延伸,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先驱们,在对前三十年沉痛教训深刻反思基础上,发起的政治路线与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向。
这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:冲破“两个凡是”的桎梏,确立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终结了教条主义的思想枷锁;这是一次政治路线的系统性调整: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止“以阶级斗争为纲”,确立了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的国策航向;这更是一系列制度层面的破冰: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基上瓦解了人民公社体系,民营经济破土重生并日益壮大,国门洞开引入外资激活市场,经济特区以无畏探索开辟制度试验田……
每一步都是对旧体制的决裂与重塑,是在否定泥沼中生长出的制度新芽。
邓小平“不管黑猫白猫,捉住老鼠就是好猫”的务实箴言,正是对前三十年空谈意识形态、忽视发展实效扭曲逻辑的根本矫正。
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 来源:BBC
将这场充满政治勇气与智慧、于荆棘中开辟通途的伟大转折,曲解为顺理成章的“延续”或“水到渠成”,既是对先驱们改革精神的亵渎,更是对历史真相的篡改。
必须警惕的是,“打基础论”的沉渣泛起并非偶然。这种论调实际上是一些网络大V精心编织的话术,旨在模糊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分野,为指令经济思维和行政管控模式的回潮“招魂”“贴金”。
其深层次意图在于侵蚀和掏空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共识,为强化行政干预、压缩市场空间、限制个体权利进行思想铺垫与氛围营造。这种通过重塑集体记忆来瓦解社会对改革开放价值认同的企图,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。
在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前提下,我们不否认前三十年曾在重工业布局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(如部分水利工程)及零散技术人才积累等方面取得成果。
但绝不能以这些局部光亮,去美化整体路线之谬误。更不能将惨烈的经济灾难与浩大的人道代价的沉重话题,用所谓的“必要学费”或“发展阵痛”而轻轻带过。
真正支撑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世界的力量之源——逐渐发育的市场机制、艰难起步的法治框架、拥抱全球的开放格局——恰恰是在奋力挣脱枷锁过程中浴火重生的崭新体系。它们是改革的成果,而非改革的前提。
所谓“打基础论”,本质上是通过时空错位的叙事魔术,遮蔽前三十年的沉痛教训,贬低改革开放破旧立新的开创性价值。
统计数据像航标一样指示着正确路径的选择:1952年中国GDP全球占比5.2%,1978年滑落至1.7%,而到2024年,这一数据已跃升为17%(国际货币基金组织)。这条陡峭的V字型曲线,正是改革开放与所谓“打基础”三十年之间天壤之别的历史注脚。
1980 - 2030 年(含预测)间,中国 GDP 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长态势
图片来源:IMF
温故知新,才能免于重蹈泥泞。 以铁一般的意志捍卫“思想解放—市场经济—对外开放”这一用苦难和鲜血换来的改革真谛,我们方能穿透迷雾,使中国巨轮永不偏离通向繁荣与尊严的主航道。
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